上高蒙山小步黎氏古祠堂
2020-01-06 09:13:27 來源:黎子龍 審核:黎勇 打印 轉發 字號:T
由新喻遞步遷蒙山小步始祖十二世祖諱秀伯公開基以來,代有聞人。
我們來到古村,古祠是村莊的中心,也是村莊的靈魂??创迓?,首先要
看古祠,這里匯聚了古村的文明。古祠的建造,是匯全村先人的智慧,聚全村的財力建造起來的。
戲臺面對一個天井,這個天井比較特殊,就是比較長,六柱四跨度。過去請戲班子來村里唱戲是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的老老少少搬著長凳,占據有利位置,擠在祠堂內,讓祖先一起觀看大戲。
這是前廳天花板上的藻井,猶如一頂圓形草帽,掛在頭上。藻井正中央的蓮花周圍的花瓣已脫落,外圍的弧形木條掉落了幾根。
天井左側的走廊與右側的走廊對比,顯然地面上的青苔要少許多。這是古祠的地勢比外面的低,南方充沛的雨水,內部的水較排出,再加上外面的水滲進來,造成現在這種局面。
走廊潮濕的地面長滿青苔,還有立柱下是巨石做基石,要不然,立柱早被腐蝕料掉。古祠因時間存在幾百年,立柱上大的黑洞,是蟲子長時間造成的。
巨大的立柱,樹立在這里幾百年,中空樹基,顯示出了年代的久遠。這是哪種蟲子所為?有沒有防治的辦法呢?難道就讓它繼續被蟲所侵蝕嗎?
老建筑,內部主要由木料建造起來,最怕就是雨水的侵蝕?;祥L出青苔,一旁的護柱上也長了青苔,這是潮濕,這在過去是不可能出現的現象。原因就在于,新農村建設后,老房屋拆毀了,外面的地基墊高了。加上村莊規劃時,沒有在祠堂的四周修改排水溝,導致古祠地勢低洼形成這種潮濕的局面。
看到這根粉蟲侵蝕過的立柱,真有些擔心起來。當看到有人在古祠中,幫助修繕時,心中稍許有些安慰。
這里可是你們祖先靈魂安放的地方。千萬別要拆舊建新,新的祠堂就失去了文物價值了。”
祠堂不應該消失 ,我們不僅要對時代負責,也應對后人負責, 還應對逝去的先輩負責,我們應該是繼承人,有守護的職責。珍重祖先,尊重家鄉,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中國人必須有根。
通過祠堂,先人之靈得以安身,后輩小生能借此緬懷瞻仰,后而奮進。
世世代代的榮辱與共不能忘,祖祖輩輩的優良傳統不能丟。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秉承中華文化傳統,盡自己微弱的力量,讓祠堂傳給子子孫孫。
古祠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以前只有兩進,前廳和這個長天井是后來加上去的。祖堂曾經火燒后再經過加蓋起來的,因為沒有粗大的立柱,改成了砌磚柱。
祖堂是建造在一口池塘上。基祖公看到池塘內有兩條紅鯉魚,抽干水來后不見,放滿水后,兩條紅鯉魚又游出來,再抽干水,紅鯉魚又不見了?;婀f這是一塊風水寶地,于是把祠堂修建在池塘上。
過去,古祠中有三四十片匾,全部在“破四舊”時燒毀了。大門口上掛的是“狀元及第”,兩邊側門上也掛有匾。具體是什么,他們也記不清楚了。在這里橫梁上,都掛滿了匾。中廳正中間橫梁上有匾,我是問他們寫著什么,有一個老人說了,但他不認識字,我再問了其他幾個人,一個字一個字確認,大概是“黃堂別架”?!包S堂別架”是什么意思,他們不知,我更不得而知。村民記得有一塊匾上寫的是”父子名京“。我問這對父子叫什么?他們也不知道。
黎鳳和黎龍就是我們村的,他們是兄弟,同父異母兄弟。古祠中曾經有幾塊進士匾,其中就有他們兄弟倆的。在祠堂下面有一幢房子,門楣上寫著”繡衣坊“,就是黎鳳黎龍兄弟建造放綢緞衣服的地方。
過去在臘月二十四,祠堂寫對聯貼對聯,全村的學子沿著正在維修的這個天井轉圈,一位老先生帶讀基祖公的功德,學子們一起跟讀。我問現在還有這種傳統么?早就沒有了??上Я耍F在這種傳統丟失。
祠堂也是一種儀式。祭祀的香火味總是常年不斷,長輩們在彌漫的香火中祈禱祖先保佑家族興旺,同時也不忘教育孩子們要感恩思孝、端行修德。
祠堂里最厚重的,當屬那一個個讓人警醒的大字:
敦、篤、雍、崇、務、孝、倫、淳、睦、思、德、忠、本、善、義等。
仁義道德,忠孝廉節,一句句從祖先流傳下來的道德訓誡通過祠堂流傳了下來,教導著子子孫孫時時不要忘記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規范自。
仁義道德忠孝廉節
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祠堂有著多層次的象征意味。
祠堂是生活。許多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孩童時代就是在這里度過:一邊蹦跳玩耍,一邊時不時好奇仰望端坐在神龕上的祖宗牌位。
祠堂還象征著家。祠堂的木門、梁柱所散發出的木香,悠長綿延而又內斂深沉,是親人和鄉鄰的氣息,是屬于“家”的印記。
在這個老舊破的古祠中,看到村民們正在維修,為古祠延續生命,為黎家人感到慶幸。雖然不能做到修舊如舊,但可以保住不被風雨侵蝕,這就是一種功德。祖先的靈魂在此可以得到安息。
然而,對于現在的年輕人和小孩子來說,祠堂是個越來越陌生的地方了。因為祠堂文化遭受過嚴重破壞。
宗祠曾因被定為“反動”象征,而紛紛遭遇拆除。
雖然現在大批祠堂又被重新立了起來,修繕翻新后重放異彩,再顯光輝。然而在現代化的洪流下, 年輕人日漸流向都市,日漸對祠堂感到生疏。
可以說,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誠執著守望的老人,每一條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無數雙注視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規”“家訓”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墻,多有勸誡,為后人遵循。還有些祠堂也漸漸恢復了以前的眾多功能:聚會、議事、倡學、教化等等。祠堂文化日漸發揚光大,實在可喜
通過祠堂,后代都能尋找到我們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記”。
祠堂是存放我們鄉愁的陳列館,也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祠堂,意味著傳承。
祠堂,往往建在風水寶地上。
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作為屏障,四周往往有參天古樹簇擁,周圍是同姓人家聚居而成的血緣村落。
走進祠堂,仿佛能感覺到先人的一切:他們的家常話、他們的腳步聲、他們的喜怒哀樂甚至他們的心跳呼吸,都散布在這像家一樣的祠堂中。
就是上高縣蒙山鎮小下村,“狀元及第”是指南宋未年狀元黎立武(新喻鵠山遞步人),蒙山黎姓都是遞步遷來,明代黎鳳黎龍兄弟都是進士,都任過廣西按察副使,黎鳳兒子黎天監娶了嚴嵩二女兒。當年小下祠堂對面風水也非同一般,一支清水從蒙山上流下來,祠堂對面曬谷坪似磨盤,周圍是池塘,稱謂“清水推磨轉,代代出好漢!
資料來源:黎氏埴公文化網
投稿熱線:黎國強13728886039,黎士賢13544350888,黎開發13613024963 ;郵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誤:黎國強13728886039
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黎氏網” 的所有稿件,版權均屬于世界黎氏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稿件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世界黎氏網)” 的稿件,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來自企業或個人,發布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遇投資類文章,請網友謹慎甄別真偽,以免造成損失。
4、如因供稿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發郵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