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沙灘
2020-04-11 10:05:12 來源:黎志宙 審核:黎國強 打印 轉發 字號:T
己亥年九月,地呈金黃,山有深綠。在此時節,走在沙灘的路上,腳步微醺。當然,不僅是它宜人的鄉村原生態風貌,還有新時代向前遞進的步履。在它的表象里,作為鄉村長大的我,觸角總想探進它被表象掩蓋了的東西里面去??蛇@想法,又豈是打馬而過的人能夠深解的。
此沙灘不是海邊的那個沙灘,它是一個村落。它沒有綿軟的細沙,也沒有一眼望不到邊的海平面。但它確是沙灘,一個在樂安江江畔有半里路長的洲域。后在這里安居的人以此為地名,似乎冥冥中有一種指代。過往的歲月與日子,都如這沙粒一樣,浮走的是煙云,沉下來的是故事,是人文。這看似很土氣的名字,似乎與文化去之甚遠,可在散落的農家煙火里,它不容置疑地給了時代一段不可忽視的歷史,編織著每一個章節。
還沒走進沙灘,一句“貴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灘”的話就灌耳而來。我在想,這是不是如今的人為了文旅宣傳的需要,弄出來的噱頭呢?當我一腳踏進黎庶昌故居時,沙灘文化的形成如一張網一樣罩了下來。每向前走一步,它的線條就清晰一步,處處脈絡回環。
在黎庶昌故居的墻上,我看到黎氏在沙灘定居的始祖黎朝邦留下的家訓:“載月著犁鋤,櫛淋風露雨,嗟彼膝前人,相看默相依,詩書舊生涯,功名行潦水,嗚呼金石言,世世宜循軌?!睆倪@家訓里,我們可以觀望和揣摩出當時黎朝邦的胸襟與行世。這也難怪,幾百年過去了,如今的黎氏族人仍不忘循軌而行,耕讀齊身。
沙灘一個小小的村落,能夠形成一種文化現象,可與“巴蜀文化”“吳越文化”“河洛文化”等地域文化相媲美,讓我想到樹大由根。它不是空中樓閣。這與黎朝邦的耕讀思想分不開。作為明萬歷進士,在為官過后,洞悉立身之本、為人之根,實屬大乘。經過世世代代的遵循與延續,枝繁葉茂到極致時,必會花開及頂。于是乎在沙灘出現黎庶昌、莫友芝、鄭珍等一批可以影響后世的文人官尊,自是水到渠成。
面對如我的小山村一樣的村莊,我與同行的著名散文作家吳佳駿說,“看嘛,同樣是小山村,這里穿著文化的金縷,撐著著書立說的華蓋,而我們那里卻只識日復一日地耕種和認命的衰老。”在我說這話時,黎氏的唱詩聲響了起來。地道的農家院子,地道的耕種人,黃黑的皮膚里,散發出陣陣詩書的味道。門口貼著的對聯“燈下談心評李杜,窗前走筆學蘇黃”“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要事還是讀書”“但使詩書承世業,敢期騰達振衰門”似乎在對我們說著些什么。
禹門寺離沙灘村落一里左右,是古色古香的寺廟,如今有些破敗。想當時,此處曾是黎氏私塾開設之地。透過破敗的廟宇,我仿佛看到了黎庶昌、莫友芝、鄭珍在里面勤學的模樣——讀圣賢書時的搖頭晃腦,翻閱古籍時的沉思冥想。我在想,黎氏先人為什么會將私塾設立此處。是不是昭示著黎氏先人們育人的獨特方法?求學與問道,修行與做人,在他們心里,應該是缺一不可的。
在禹門寺的拐角處,作家冉正萬適時從一顆蒼蒼古柏的樹根處揪下一絲木屑,讓我聞。我聞到從古柏身上帶來的香,清純而濃郁,沁入心脾。這種香,仿佛禹門寺里的梵音,我不惑之年的煙火氣瞬間沉潛了下來。這古柏身上的體溫,歷經數百年,見證的不只是日月的行走,它也見證了黎氏對沙灘文化做出的貢獻和努力。這一絲古柏樹木屑,猶如我剛剛品味到的沙灘文化之表;它的香里,浸潤著沙灘文化之肌。
人說宋時眉山的“蘇門三父子”是為佳話,然黎氏世代的傳承呢?我沿著樂安江緩步向前,然后在一個可以走近它的地方停下來,將手伸進清澈幽涼的水里,屏住呼吸,我想聽聽江水給我細細地講述一下黎氏的故事。其代代多有子弟攝取功名,抑或教書育人,抑或著作等身而傳世?!睹献?離婁章句下》里有這樣一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蔽也粫缘茫谒郎碁┪幕F象過后,會有什么樣的想法?他是不是要修改一下這句話呢?
沙灘文化在黎庶昌、莫友芝、鄭珍三個互為姻親、互為同窗好友的努力下,推向高峰,在歷史上寫下了重重的一筆。涉獵之廣、視野之寬,讓人不得不佩服,一個同樣的凡胎肉體所蘊藏的力量,有氣蘊山河之勢。除開為官之道,在文學、農學、地理學、醫學、教育、科技、醫藥、金石、書畫、經學等領域影響何等深遠。古時有曾國藩、梁啟超、張之洞、吳汝綸等,當代有胡先骕、章士釗、錢穆、錢鐘書、白敦仁等眾多名家對沙灘文化做出高度評價。難怪沙灘文化的成就會被收入多種國家級工具書和學者條目。說它是華夏文化第一村,那是實至名歸。
在拜謁鄭珍、莫友芝與黎庶昌墓時,我也圍繞黎庶昌的外交、散文之路逛了一圈;圍繞莫友芝的金石學、目錄版本學、書法家之路逛了一圈;圍繞鄭珍的治經學、小學、詩書畫之路逛了一圈。他們形成的路徑,剛好惠及沙灘的左鄰右舍。起伏的山,綿延的河,錯落的村莊,在我眼里不動聲色,散發出無聲勝有聲的磁場,卻又好似有無盡的自豪感,時刻準備言說。我想,就算是走馬觀花,也是今生最美好的一次“走馬”了。
放眼望去,沿著樂安江修建的步道、跑道、機動車道,昭示著沙灘正在與新時代接軌?!稗r博館”的建設,好似有意將耕讀的節奏集中收納,給人不以偏概全的視角。在新時代的步伐里,有一些東西在慢慢消逝;有一些東西在自然規律里被替代;有一些東西堅守著曾經的福祉。不管沙灘有型的骨架怎么變,我相信,它激蕩著的精神,給歷史構建的文化堡壘是無法消融的。就如黎氏子孫與弟子,在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從政問道里,將沙灘的眼光布散在文化的山峰之巔,不僅僅是他們立身的那個朝代,而是經大浪淘沙過后的沙灘,在如今的陽光照射下,生輝耀眼。
摘自:君子于役
投稿熱線:黎國強13728886039,黎士賢13544350888,黎開發13613024963 ;郵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誤:黎國強13728886039
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黎氏網” 的所有稿件,版權均屬于世界黎氏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稿件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世界黎氏網)” 的稿件,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來自企業或個人,發布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遇投資類文章,請網友謹慎甄別真偽,以免造成損失。
4、如因供稿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發郵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