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越千年文明“夾居者”的叩問
2017-10-10 09:56:34 來源:黎安權 審核: 打印 轉發 字號:T
一個跨越千年文明“夾居者”的叩問
——記山西黎城縣文化遺產守護人王蘇陵
王蘇陵,山西黎城縣人,1961年出生于陵川縣。二十世紀80年代干郵電;90年代搞新聞;本世紀起做文化。曾任黎城縣新聞中心主任,《黎城報》社社長、總編輯,中共黎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F任縣長助理、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縣文化研究會會長。2000年獲省報協“山西省優秀總編輯”稱號。其新聞、文史作品多次在國家、省、市、縣獲獎,典型代表著作有《在希望的田野上》《感悟黎侯》新聞、文史集。主修有《上黨落子音樂》,主編有《趙樹理在黎城》、《黎侯虎——中國第一虎》、《黎城文化研究》等期刊。其研究文化領域廣,著作頗豐,備受世人關注和敬仰。
摘要:文化人的責任與擔當體現在文化的劫難和文明的救世上,對歷史負責和對當代負責。文章通過一個長期以來立足于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傳承、保護、弘揚、發展和運用做出過杰出貢獻的優秀文化工作者的人生事跡,來喚醒華夏大地炎黃子孫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的良知,用跨越千年文明探索的事實告知文化人在歷史和當代應有責任和擔當。
關鍵詞:傳統文化 遺產 保護 文明 發展 責任 擔當 道義 良知
王蘇陵,一個記者出身的他,在人生的歷程中,大半生都是宣傳和報道別人。然而,這位曾立足于傳統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傳承、保護、弘揚、發展和利用做出過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卻從未被別人宣傳和報道過。他所著的、寫的、發表的,宣傳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正能量,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在眾人眼里,他是一個普通的文化工作者,給人的感覺是親切、平和、靠得住,放得心的人。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然而他卻將黎城的上空裝得“情意滿滿,文化飄香”。
一、千年文明探索與堅守中的叩問
網絡的開放,文明互動的深入,把原本生活在不同時空中人與物的情感聯系在了一起。面對好奇與佩服兩種心情,筆者帶著學習與感恩之心,向這位親切的大哥叩問!古黎國,跨越千年文明探索的真實體驗;古黎國千年文明追蹤道路上尋親的“引進來”和“走出去”;古黎國文化遺產的探索、保護和傳承的“一帶一路”;-------。
筆者帶著佩服、敬仰與感恩的心站在人類學的特殊角度來寫這篇文章。我關注的原因:其一,蘇陵多年以來,他始終堅守著黎城文化遺產的探索和保護工作,嘔心瀝血在全國各地介紹、宣傳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投入大量的精力推動黎侯后裔走上尋根之路,展現了當代文化工作者少有的責任與擔當;其二,蘇陵放眼世界,積極樂觀,具有自覺的跨文明意識,他不僅見證兩個世紀的文明,還要追蹤探索古黎國的千年文明;其三,蘇陵不僅僅是個領導者和管理者,更是一個難得的學者和詩人,他的人生充滿了感性和激情,更多的人見識了他超越時代的思想與智慧。他的諸多作品存在“跨文明”的標志性,且與這些時代背景緊密相關。拜讀后,深受教育和啟發。從作品來看,其探索和觀察的角度是“跨文明”的思想;從他的身份、研究的角度和寫作的空間來說,更是一位無私的“跨文明”奉獻者。多年來,在古黎國文化遺產這條跨越千年文明探索的艱辛道路上,他的傳統超越與當代突破,他的“非遺”保護與傳承模式,他的文化生產力與文化脫貧等成功之路,成為當下世人關注和討論的話題。
二、文明探索的真實體驗,文化人的責任和擔當
黎城,一座文化飄香五湖四海的現代城市。其歷史悠久,地貌獨特,造就了文化底蘊的豐富多彩和人文資源的親情厚重。蘇陵生活在黎城這片土地上,作為文化主政人,他讓黎城體現出了當代的城市文化坐標,也體現出了以他為首的當代文化人的歷史責任和社會擔當。他對文化工作的高度熱愛和日夜操勞不息的敬業精神,帶來了黎城人文的枝繁葉茂,一派生機。從考察東陽關古長城、長寧飛機場、解密馮瓊墓、剖析長寧李氏家族、召開中華黎氏黎城尋根研討會、黎氏淵源的追究、解密古黎國和黎侯虎的傳說,到研究鄧小平理論雛形源于黎城、弄清美國飛機何為我黨服務,以及弄清趙樹理多部作品產生于黎城始末等。黎城上黨戰役指揮部舊址,如今已成革命紀念基地,黎明劇團的恢復等,這些都是他發現和一手創辦的;黎城的霞莊村打造民俗文化村建設,他親自坐鎮指揮,力求盡善盡美,如今已獲山西省政府公布為文化歷史名村,文化部公布為中國優秀建筑名村,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西周古墓群的發掘,時間長達九個多月,他臨現場指揮,嚴盯死守,直到在墓中找到黎侯國的“身份證”,被定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方才罷休。在他的艱辛努力下,成功申報了“黎侯虎”和“上黨落子”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參加北京奧運會和全國“非遺”展出;向世界宣傳講解黎城文化,讓外界了解黎城,認識黎城。他的一生幾乎獻給了他熱愛的文化事業上,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論說當代,文人墨客之多,知天曉理的也多,但真正對歷史和社會負責,有擔當的很少。提起王蘇陵,心中不由浮現出這位文化達人廣袤的藝術世界,尤其是他樂此不疲的文化責任和擔當,真令人感佩?!陡形蚶韬睢芬粫?,展現了千年古黎國優秀的文明成果,書中“黎城西周古墓發掘始末”記錄了古墓文物被盜,到文物搶救、保護等一系列工作,體現出文化人的艱辛和不易。文化人的責任與擔當,其真實性的體驗表現在文明探索的道路上,當文化遭到劫難時,蘇陵站了出來,搶救民間的、古代的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他以自己的文化人格和一系列的文化行為,吶喊、呼喚著文化人的社會責任和擔當,踐行著一個文化人的道德和義務。
三、千年文明尋親的“引進來”和“走出去”
黎國,一塊讓人感覺神秘而向往的土地,因歷史原因,給世人留下太多的問號和想像。
2005年黎城縣塔坡水庫邊古墓被盜事件,掀開了黎城千年古文明探索的熱潮,一場浩大的古墓勘探、保護、發掘工作便開始了。在蘇陵的帶領下,對古墓的晝夜死守和巡查,確保古墓文物安全。最后探明古墓92座,出土了一批珍貴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等文物。經過歷史文物的佐證,為古黎國找到了“身份證”。發掘者用汗水書寫歷史,填補了千年古黎國的歷史空白。在古黎國這條跨越千年文明探索的道路上,蘇陵多年來,潛心于“傳統文化”和“非遺”保護工作的研究,前后發表了近百萬字的文化學術研究論文和作品,他用人生的智慧和客觀真實的學術理論揭開了黎國、黎侯國的歷史之密,找到了黎國、黎侯國之間的歷史演變和邏輯關系,并總結出西周古墓具有最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西周黎侯古墓群的重大發現,被國務院于2013年5月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陵為更好的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召開了“中華黎氏尋根黎城研討會,”共商西周黎侯古墓群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建設工作。為宣傳黎城文化,打造黎城古黎國的文化品牌、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等工作,蘇陵不辭辛勞,多次到廣西、廣東等省調研,并向華夏黎氏后裔介紹和講解黎侯文化。
蘇陵是黎城一位頗具影響的文化明星人物,多年來,一直是黎城傳統文化的發掘探索人和非遺保護工作的參與者、見證者和倡導者;他用堅韌與忘我的辛勤耕耘,為守護黎城大地的非遺文化財富付出了全身心的努力,默默無聞的為黎城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生。
四、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的“一帶一路”
人類共存于歷史上,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由于各自生存和活動的范圍不同,共同的“全球文明意識”并未產生,群體間的文明差異未被自覺意識和吸收。然而,近現代以來的文明跨越不僅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現實生活的需要。
蘇陵研究文化的真正意義是,文化要能為當代社會建設報務;傳統文化要能轉化為當代社會的生產力;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要做到“一帶一路”;文化要能為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做出貢獻。以古黎國的文化研究為例。西周古墓群的發掘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黎城的文化旅游勝地,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的增加都做出了重大貢獻;黎侯虎“非遺”的成功申報,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黎城縣的主要文化品牌。這一研究成果,增加了地方就業,推動了黎城人民的脫貧致富,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黎侯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西周古墓發掘中的諸多文物,被活態保護展呈于“黎城博物館”,對今后的文物考證、文化研究和旅游開發等具有極大的貢獻作用。其實,西周古墓群的發掘,不僅僅是一件文化盛事,更是一筆全社會共享的財富,其對黎城的政治、經濟、旅游、影視、出版、研究產生蝴蝶效應。對黎侯國文化的研究,同時也會帶動新一波的孔學研究熱潮,甚至引導公眾重拾儒家經典的道義和品格。
蘇陵在黎城這塊土地上,是位真實的“跨文明”追求者,也是一位多角色的文化人,更是一位地域文化研究的發燒者。他是一位站在人類社會學的高度來真正深刻認識世界傳統文化和文明救世的人,他用理性的激情和學者堅定的立場、眼光和方法來觀察、捕捉、發掘、記錄自己的黎城文化。在黎城的諸多文化研究貢獻成果中,古黎國千年文明的探索研究,僅僅是蘇陵在黎城文化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縮影,或者說是黎城文化研究中的一面鏡子。幾十年來,蘇陵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黨性原則,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開展正能量的宣傳和輿論引導,成為新形勢下的文化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和文化遺產的守護者!
五、一個姓氏的文明探索者和追宗帶領者
這位年逾半百,文雅睿智、寬宥親和的大哥。在他的人生歷程里,多次被國家、部委、省市縣評為優秀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文化工作者等,諸多的光環折射了他的優秀人生。在黎城人民的記憶里,他有太多的文化精品、文明傳播和非遺保護的歷史烙印。他發掘、研究、創作和搜集整理的多項理論成果都體現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時代只有塑造經典,才能薪火相傳。文化符號是定格在時代文化人的責任和擔當上的,文明的歷史沉淀,才能升華為整個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才能演變為一種時代文化符號,代表一個民族的時代精神風貌。這些年來,蘇陵一直走在古黎國千年文明的探索道路上,嘔心瀝血發掘黎侯古墓,探索歷史文明,研究傳統文化,理清歷史淵源,保護文化遺產。其撰寫的諸多實踐理論和代表作都是蘇陵用鏡頭、用筆、紙記錄的一個個彌足珍貴的史料,他用學術的智慧見地、理性思考、總結歸納來認識歷史、認識文明,并從歷史、藝術、科學的角度用文字來拯救古黎國大地遭劫而且正在逐漸消亡的文明與文化,站在歷史責任的高度上,帶頭著書立說,填補了一朝一代的歷史空白。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基礎上,為黎城的社會穩定,擴大再就業,拉動內需,促進本土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帶來了無限的生機。他長期以來的多角度、多形式的宣傳,增進了廣大民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他的古黎國千年文明的探索理論,是古黎國最具時代性的典型文明和時代精神,為黎氏后裔的追根溯源提供了理論支持和精神動力,激勵和感召華夏后裔們樹立遠大理想,勵志創業,弘揚傳統,拼搏進取。所以說,他是一個姓氏的文明探索者和祭祀追宗帶頭人,后裔們陪感珍惜,畢恭畢敬!
文化涵蓋社會的各個領域,于有形無形之中提升人們的修養和素質,進而凝聚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力量,促進社會發展和諧穩定。蘇陵用平凡的人生來詮釋他的人生真諦和社會期望,他用文化人的責任與擔當來表達對歷史的敬意,他用“真、善、美”的道德追求來表達對社會的奉獻! 他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贏得了人們的尊重與愛戴,他用人格的魅力潛移默化影響著廣大民眾的心性品性,帶頭保護人類遺產,探索人類文明。
六、文明的力量,正義的呼喚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時代的高峰,站在時代的前列,它一刻也不能沒有進步理論的思維。只有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才知道文化人應有的社會責任,才懂得民族復興的真正意義;只有經歷過苦難的民族,才知道文化人應有的社會擔當,才對民族復興有如此深切的渴望。理想和信念是成功之魂。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進步、事業的成功,必須要有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作為支撐,否則就會失去方向、失去動力、失去意義。蘇陵在歷史文明長河中追根溯源,反本開新,從幾千年古黎國黎侯文化的祭壇上帶來了純潔的薪火,傳遞給了華夏兒女!期望后人們牢記“來自何處,才知去向何方。”否則我們不但在物質世界中迷失,更會在精神世界中缺失,甚至丟失!
人一生中做一件貢獻性的好事不難,難的是把貢獻性的好事做好做長久,蘇陵大哥是這樣的人,還要做到盡善盡美,使之傳承下去,走向明天,真是可佩可敬!我們要秉承“致敬造物者”的核心意旨,尋找自己“根”的精神,找回自己的精神支柱,做好民族文化的傳承,人類遺產的保護,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和人文傳承。對待自己“根”的文化在傳承、保護和發展上既要自覺,更要自信,做到盡人之性,盡物之性。
摘自:黎氏文化遺產保護,原創作者:天涯,編輯:黎小玉,核稿:黎恒曦,勘誤:黎國強(聯系電話13728886039)
投稿熱線:黎國強13728886039,黎慧仙15999626778,郵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
投稿熱線:黎國強13728886039,黎士賢13544350888,黎開發13613024963 ;郵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誤:黎國強13728886039
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黎氏網” 的所有稿件,版權均屬于世界黎氏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稿件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世界黎氏網)” 的稿件,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來自企業或個人,發布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遇投資類文章,請網友謹慎甄別真偽,以免造成損失。
4、如因供稿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發郵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